总会先习惯性听一听病房内有没有动静

文章来源:健康时报 2018-08-05 13:18

【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

浙江在线8月5日讯(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沈听雨 李攀 通讯员 刘兰英)弗洛伊德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,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:“阿姨,和我说话!这里太黑了,我害怕。”阿姨回应:“你又看不见我。”男孩说:“没关系,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。”

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,精神科医生就是为他们带去光的人。

数据显示,在中国,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为17.5%,有超过2亿人受到精神心理疾病困扰,其中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有2000万人,约占1%。

有人说:“精神科医生是拯救病人灵魂的人。”但是,由于社会仍存在对精神疾病的成见,精神科医生也常常受到其他人甚至同行的议论。那么,精神科医生是如何为患者治疗的?他们的一天是怎样的?

近日,记者来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,跟随精神三科主任医师王佩蓉,从她的工作点滴中,感受精神科医生的工作面貌。

查房有风险,考察需全面

精神三科是省立同德医院的重症精神患者科室。病房外,一共设置了两个通道入口。一个是工作人员的通道口,另一个是病人家属通道。而病人家属通道则有A、B两道门,工作人员告诉记者:“其中一扇门没有关好,另一扇门就无法打开。”

早上8点左右,王佩蓉来到医院,开始准备交班和查房。她说:“每天早上穿上白大褂后,总会先习惯性听一听病房内有没有动静。如果是安静的,那就说明暂时没有情况发生。”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常常会存在幻觉、妄想等症状,因此有时会突然出现过激行为。

从医30余年,王佩蓉坦言,查房时碰到过很多突发情况。“看似风平浪静下,其实危机四伏。”她告诉记者:“患者发病不可预测,我们有护士被病人砸过中药包,也有护士被突然打了一拳,半截牙齿都掉了。”

“王医生,那你去查房的时候怕不怕?”记者问到。

“不怕。”王佩蓉表示:“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,就应该全方面去了解、帮助患者。他们是一个个丰满立体的生命,有喜怒哀乐,应该耐心呵护。”

病房的走廊上,常常会有患者出来散步。而他们见到穿白大褂的医生,总喜欢上前聊几句。这不,王佩蓉刚走进病房区,就有一位患老人上前找她搭话。

“医生,我刚刚买了套180平方米的房子。”

“哦,在哪里啊?房子怎么样?”

简单聊了几句后,老人走开了。王佩蓉告诉记者:“顺着他们的话多聊聊,观察言行举止和精神状态,对于治疗有好处。”

王佩蓉表示,有些患者会在医生查房时,刻意掩盖一些信息,造成自己已经恢复或者没有疾病的假象,因此一定要多跟患者沟通,医生一天至少要看两次病人的状态。

打个比方,幻听严重的病人,会出现不跟人交流、回避人群、自言自语的症状,这就需要医生在查房之外,要多观察病人的行为举止,并在家属探视后,及时与家属交流,这样才能全方面考察患者状况,进行药物调整,并及时做好心理辅助。

此外,精神科医生每天还有一项特别的任务需要完成,即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。“有些患者不好好吃饭也不会跟医生说,这其实也是他们精神状态的一种表现。”

“病人逐渐好转是最大的成就”

曾经,面对家属的不理解和质疑,王佩蓉不是没有想过放弃。“但是,看到病人逐渐走向好转,整个过程就让我有很强的成就感。”

精神三科有一位治疗2年的患者,常常出现幻听,总觉得有人要害他。“以前总是跟人打架,打到头破血流才停,”王佩蓉说:“现在他觉得有难受的症状,就会提前跟我们说,让他单独在房间里待一会儿,这说明他正在慢慢好转,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。”

类似这样的患者有很多,老张就是其中之一。

记者见到老张时,他正在病房里画画。利落的寸头、军绿色的短袖,他正给自己的画稿上色。“你好,我姓张,弓长张。”见到记者,他简单做了个自我介绍,看上去与普通人无异。

老张是2015年3月被送入省立同德医院精神三科的,那时候他已经将近40岁。王佩蓉至今还记得他送过来时的模样:“长发披肩,指甲已经长到弯曲,穿着不合季节的背心和短裤,全身堆满了厚厚的污垢,外面裹着一床大棉被。”最后,是医护人员为他剪头发、剪指甲、洗澡、换衣物,进行了全方位的清洁。

据悉,老张因为患有重度强迫症,每次在单位洗手总要洗1到2个小时,严重影响了工作。因此,20多岁时便待业回家,由于没有及时就诊,导致病情愈发严重。

“强迫症患者会因为太注重某一个方面的干净,往往忽视其他所有事情。”王佩蓉解释道:“强迫症越严重的患者,家中越乱。”

由于父母已经去世,老张在医院住了3年,而他的病情也逐渐好转,人也比刚开始胖了一圈。

“每天早上,我会画画、打乒乓球,下午继续坐在病房里或者餐厅里画画。”老张很喜欢对着窗户作画,看着窗外的山,总能令他心情平静。

翻看老张的画册,多以素描、风景和抽象画为主。他说:“我画的都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产生的最实质的东西。”

如今,老张已经画了400多张画稿。他会跟记者讲解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意义,从美国的绘画艺术流派讲到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达·芬奇。只有小腿上大块黑色的皮肤,提醒着记者,他曾有过一段严重的病史。

谈起自己的病情,他很感激精神三科的医护人员:“他们会设身处地为我着想,王医生还给我提供绘画工具,这让我很感动。”

为了给予精神疾病患者更好的治疗环境,记者发现省立同德医院的康复区内,设有包括中医诊疗室、生物反馈治疗室、认知治疗室、音乐治疗室、娱乐室等八九个治疗室。每天下午,都会有许多患者来这里下棋、做手工、写书法。

在暗示治疗室中,放着一盘沙子和许多玩具模型。“这是沙画治疗法,我们会给患者一些模型,让他们在沙子上随意摆放,通过他们的行为和摆放图案进行分析。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“图案往往会投射出患者的心理,比如强迫症患者就喜欢放得整整齐齐。”

此外,医院为了锻炼患者的社交能力,也会组织相关活动,比如鼓励患者多做手工,用自己做的劳动作品换钱,再去超市买东西。

消除病耻感,早介入、早治疗

虽然,精神疾病患者未必能百分之百痊愈,但只要及时治疗,也可以与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。

但是,病耻感却成了大多数患者心中的疙瘩。

“不仅病人有,其实医生也有。”王佩蓉告诉记者。1992年,她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,来到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院,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。“那时候,大家都不愿意来。”

好在,近两年随着对抑郁症等相关精神类疾病的重视,人们逐渐摘掉了对精神科医生的有色眼镜。但是,部分患者仍不愿意表露病症,有些患者则是在治疗后,就觉得自己好了,擅自减少药量或者停药,导致疾病复发。

对此,王佩蓉表示:“来精神科的患者,60%以上都是复发的老病人。”目前,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,药物治疗仍是主要的手段。她提出:“精神疾病并不可耻,为什么高血压的人一直吃药不觉得奇怪,精神疾病患者吃药维持就会被议论?”

随着现代化快节奏的来临,精神疾病患者逐渐增多,轻微症状的患者更是日趋上升,宣传普及精神类疾病刻不容缓,不论是精神科医生还是精神疾病患者,都需要我们尊重和平等对待。

相关阅读

Copyright © 1999-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
温馨提示: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,向全国专家提问!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┊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